期末前的两个月。
向芹芸一直在家里做些手工活儿,做完之后都要到镇上工头处交货。
工头是村委会的一位能干事儿的张大娘,她的活也是城里亲戚给介绍的,一直很稳定。只需要出材料费,活计都是包教包会。做些毛线勾花球、小花朵,还有扎塑料花,手编头绳等等。
刚开始,向芹芸去学新花样时,就会带着三白汤。有人发现她喝的水味道不同,她就顺嘴介绍一句,说城里医生给推荐的养身子的药膳汤。
“这个药膳汤,说是在深城、海城那边特别流行,价格也不贵,我就托人帮我带了些来喝喝看。”
别人问有没效果,她也据实以答,“刚开始效果特别明显,后面就缓一些了。我听朋友介绍说,效果变弱了就是补起来了,身体气血足了。你看我最近来你这儿,是不是比往常都早点儿了?!”
一屋子女人稍一回忆,发现果然有门儿。便开始有人问向芹芸要个小包,回去泡水喝。
效果明显的,自然就动了购买的心思;效果不明显的,向芹芸就夸人家身体素质好,但对方家里总有身体弱的老人或孩子,有心一试,均有些效果。加上这东西比“人参”、“灵芝”一类的滋补品便宜又有效,渐渐的问来张大娘家买干货的人就多了。
向芹芸很聪明,当即就把一批货放在张大娘这里帮她卖,还谈好了提成。张大娘本就是个能干人,与向芹芸一拍即合,做起推销来就更卖力了。
居委会还是个半官方性质的组织,稍一做宣传,再加上向芹芸这个活生生的例子,喝了整两个月后,她气色白里透红,不仅人精神了,整个儿还圆润了一圈儿,直教许久不见的纺织厂姐妹看了,都说她变年轻小姑娘了。
还没到元旦,所有货就卖光了。
临近过年过节,邻里乡亲们的送礼需求量不小,家家户户知道有药膳这样的好东西,全来张大娘家要货,可把张大娘急赶着到周家求货。
这下不好了,卖货的事给周奶奶知道了。
“卖什么货,我们家不卖货。走走走,瞎说什么,别把这脏水往咱们头上扣。咱们家早就不卖货了……走走走!”
曾经,周军就是因为卖货,惹了无尽的麻烦,一会儿是有人到家里来投诉买到假货,把家里窗户都砸了;再就是保卫处的人上门来抓周军,说他倒买倒卖,关了他一周时间才放回来;到后来,还惹出了流氓事件,不得不逃跑,成了通缉犯。
总之,老太太对卖货这事儿,存有根深蒂固的成见,根本听不得。
“小芸,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?”
周奶奶抚着胸口,质问媳妇儿。
向芹芸把张大娘送走,回头面对婆婆,只道,“妈,你误会了。张大娘只是来问我要电报,那电报在小棒那里。不是卖货,您没听清楚……”
正好这天周启回家,碰到张大娘,知道货都卖光了,很高兴,表示自己立马去城里进货。就被张大娘拉住,提醒他周奶奶的事儿。
周启不以为然,进屋就想跟周奶奶说实话。在少年人的意识里,既然家里缺钱,开源节流的话重在开源,就得多赚钱啊!
“奶奶,妈身子不好,做点小生意也不累人。有我帮着妈……”
“不行!”周奶奶一听孙儿竟然想做生意,整个人都激动起来,“你爸为了这东西,人都不知在不在了?现在你还要搞这些污糟东西,这是存心要败了我们周家啊,你懂不懂?这些投机倒把,违反政策的东西,不能碰,绝对不能碰!”
抱歉,章节内容加载错误,未能成功加载章节内容或刷新页面。
Sorry, there was an error loading the chapter content. We were unable to successfully load the chapter or refresh the page.
抱歉,章節內容載入錯誤,未能成功載入章節內容或重新整理頁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