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四章天后的朝堂战争(1/2)
炉香氤氲,钟磬悠扬。
婉儿双手捧着奏章匣子,亦步亦趋跟住典赞女官,登上含元殿侧阶。她很紧张,身上的交领大袖外袍、脚下的云头履都太大太松,系带束了又束,袜子裹了又裹,她还是觉得一步一滑,只怕会当场掉衣失仪。
这是她头一回以天后侍书女官的身份,进入含元殿外朝,这顶束义髻、身穿礼衣的装扮她也是头一回披挂上。尚服局说是已经努力给找了一套最小的交领大袖袍裙,十三岁的婉儿穿上还是下摆拖地,连夜现裁去一截才能勉强上身。
洛阳宫正殿也叫做含元殿,宏伟壮丽,在此举行的朝会,规格仅次于“应天门临轩册授”。二圣一般常朝都放在西侧宣政殿举行,今日含元殿大朝,是因为要一口气迎接两位重要人物入东都——鸡林道行军大总管宰相刘仁轨,以及更显赫的,皇太子李弘。
婉儿知道,宰相和太子都来者不善,而天后也早严阵以待。今日的朝会,只怕要爆发激烈争执。
老帅刘仁轨去年率军再征新罗,镇压海东叛乱。打仗胜负依然没有太多悬念,唐军横渡瓠芦河,克七重城,刘仁轨以功进封为乐城县公,子侄三人授上柱国——只要能跟敌军主力正面对上,唐军就是切瓜砍菜。
然而这一番征战还是打得极艰苦,刘仁轨从战场连上奏表,描述军中将士逃亡、粮草不继、当地人心不服四处骚扰等情状,那些奏状很多都传扬得朝野皆知。
总之一句话,朝廷如果再不加大支持投入,这仗是打不下去了。
自贞观名将卫国公李靖、英国公李勣之后,刘仁轨算是当今份量最重的军中大将,威望至高,又以忠正敢言著称。此次二圣以东宫大婚的名义,召刘仁轨回洛阳入贺,想必也是要当面商榷此事,以安定军心。
侍中奏办,羽扇开合,阶下君臣再拜舞蹈,二圣步出,天皇落坐御床,天后仍坐入床侧紫帐之后,朝会启始。
婉儿并不认得刘仁轨,但见天皇开口慰问,一位白发苍苍的紫袍老臣出列拜伏谢恩,猜想这就是那位破百济平高丽的征东名将。果然,场面话说完,老将军便举笏奏道:
“臣蒙陛下曲垂天奖,弃瑕录用,常思报效,冀酬万一。臣久在海外,每从征役,军旅之事,实有所闻……”
下面的话其实也没多少新鲜内容,不过是把他这两年所上奏章,择其要点,整理成奏对语句,当面再说一遍,以期引起天皇天后重视罢了。婉儿用心听着,大致还是“军中兵募老弱贫寒者多,士气低落唯望西归”“贞观永徽年间征募待遇优厚,如今越发凉薄”“军功所得勋官与白丁无别,逃亡成风”“百济、高丽、倭人相互勾结,若依今日以前布置,臣恐师老且疲,无所成就”等等。
这里面很多话,婉儿之前都听梁忠君说过。想到他正是从刘仁轨手下背军逃亡,一直自责对不起刘老帅,而刘仁轨始终也对他器重回护,婉儿不禁感叹造化弄人。
“……臣恐这些逆耳之事,无人为陛下尽言。自顾老病日侵,残生讵几?奄忽长逝,衔恨九泉,所以披露肝胆,昧死闻奏。”
毕竟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,虽然身子骨硬朗,这么一大长篇背诵下来,刘仁轨还是有点喘嘘嘘的。皇帝静静听完,指示:“诸公议一议吧。”
殿下立着雍英二王、常参官员及数位北门学士,刘仁轨所奏主要涉及兵部和户部,两尚书先后开口,接着几位随行东都的宰相也不疼不痒说些空话。婉儿觉得手里捧着的奏章匣子渐渐沉重,竟有些摇晃颤抖。
刘仁轨说的这些麻烦弊端,并不是近期才冒出来的,大多由来已久,要解决的话牵涉甚广,需要主政者下决心大刀阔斧改革,臣子提些削足适履的建议并无用处。在场官员都是人精,谁也不肯在这方面做出头鸟。天皇听了一会儿,也觉无味似的,转脸问:“天后以为如何?”
“启禀天皇陛下,妾武氏有表章上奏。”纱帘后传出的声音明晰坚定。朝堂上立时鸦雀无声。
抱歉,章节内容加载错误,未能成功加载章节内容或刷新页面。
Sorry, there was an error loading the chapter content. We were unable to successfully load the chapter or refresh the page.
抱歉,章節內容載入錯誤,未能成功載入章節內容或重新整理頁面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