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一章阁中帝子今安在(1/2)
天蒙蒙亮,李贤走进宣政殿院排班待漏,准备上常朝。
他是太子同母弟,习惯了在朝臣中排位第一,今日阶下那位子却已有人占据。瘦削的紫袍身影一转过来,李贤认出这中年男子,忙上前见礼:
“十四叔公安和!几时回洛阳的?路上可顺利?”
霍王李元轨,高祖十四子,算辈分是李贤的祖叔。同为帝子亲王,太宗诸子在武后几个亲生儿子面前都十分谦抑,往往不敢居前,高祖诸子差着两辈了,实不便再逊让班次。但李元轨还是回礼甚恭:
“雍王好。托福,一路顺遂,幸不辱使命。”
他和明崇俨及天后宫人是去昭陵附近,给二圣堪舆陵址去了,李贤知道这差使。既说“幸不辱使命”,那意思就是他们已经选好当今皇帝的陵墓所在地,回复得敕以后,准备挖掘开建了。
说起来也是很重要的一项朝政,宰臣都可参与议论,只有李贤兄弟不行——为人子者,哪能对自己父母的葬地指手划脚,好象一心盼着早点完事似的。
李贤忍着好奇,不敢问“你们选了什么样的地方”,岔开话题:
“叔公回京路上,可又经过昭陵?先帝陵寝没再出什么事吧?”
阎立本和长孙延中毒身亡时,李元轨就在昭陵,可说亲眼目睹了那一命案的经过,李贤知道事后他也写了详细书信奏报所见。此时李贤这么问,李元轨并不意外,只摇摇头道:
“某等回京,是从兴平道至咸阳,走中渭桥入长安,并未经过昭陵,也未听说陵园近日再有事端。”
他说的几个地名,李贤都熟,心里算了下,估计他们选的陵址,离昭陵也不远,可能更偏西北一些。李元轨一行既然曾经在长安停留,或许向监国太子禀报过。李贤知道明崇俨这两年和他大哥走得也近,唔,今日再写封密信问问吧。
他们兄弟在两京道上,建了一条特别快速隐秘的送信通路,比官驿最高“日行十驿”快出两倍,紧急书信一日一夜就能送到。近期朝局变化多端,他和大哥几乎是每日一信,昨天他刚在信里骂了那上官婉儿一顿,特别提醒大哥注意防那婢子反叛,最好再努力找找她生母下落。
为修改秋决名录的事,父亲会对大哥不满,这一点李贤也提醒过太子。“孝道”压人太甚,父亲非常忌讳这个,但大哥坚持:“姬温等人还不能杀,案件未明,此刻处决他们,等于他们身殉先帝,倒博了忠烈美名,泼到天皇身上的污水更多。”
抱歉,章节内容加载错误,未能成功加载章节内容或刷新页面。
Sorry, there was an error loading the chapter content. We were unable to successfully load the chapter or refresh the page.
抱歉,章節內容載入錯誤,未能成功載入章節內容或重新整理頁面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